3月8日起,《临沂日报》在一版倒头条位置,推出“先进工业强县高水平发展看临沭系列报道”,对我县立足打造临沂东部产业新高地,围绕“3+2+N”主导产业和九大产业链,推进智能化改造、数字化转型、绿色化提升产业高质量发展层次和水平,大力实施“工业强县 创新发展”战略的典型经验做法和成效进行连续报道,现予以转发,以飨读者。
【编者按】3月7日上午,临沭县高规格召开“加力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建设先进工业强县大会”,邀请企业家坐上主席台,对全县涌现出的优秀企业和功勋企业家进行表彰奖励,将工业强县战略进程推向了新高度。近年来,临沭县立足打造临沂东部产业新高地,树牢全局观念、强化系统思维,围绕“3+2+N”主导产业和九大产业链,以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为主攻方向,以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为着力点,通过加快向智能化、数字化、绿色化转型,提升产业高质量发展层次和水平,大力实施“工业强县 创新发展”战略,推动产业大升级。本报从今天开始,推出先进工业强县高水平发展看临沭系列报道,从不同方位展现临沭工业的独特魅力。
2024年,临沭县以工业为笔、创新为墨,交出一份高水平发展的亮眼答卷:地区生产总值首破300亿元大关,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.8%,连续19个月位居全市前列;新开工项目112个,到位资金达92亿元……这些数字不仅是经济总量的跃升,更是临沭县锚定“先进工业强县”战略、以新型工业化重塑县域经济格局的生动注脚。
工业是临沭的底色,传统产业的“破”与“立”考验着一座城市的智慧。临沭的答案清晰有力——以智能化、数字化为传统产业注入新动能。
走进金灏农牧科技的智能养殖场,4万只鸡的日常管理仅需一人通过终端完成。全自动给料系统、封闭式粪污处理链,让传统养殖业焕发现代农业的科技之光。而在史丹利集团的肥料车间,机械臂精准码垛、智能物流平台实时调度,运输效率提升50%,生产周期缩短30%。这样的场景并非孤例:华盛化工的省级智能工厂、常林铸业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场景、隆固等企业的“晨星工厂”认证……临沭正以“智改数转”为杠杆,撬动传统产业从“制造”向“智造”的跨越。
在传统产业蝶变的同时,临沭以创新为笔,在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的版图上勾勒出蓬勃生机。
山东金微纳米科技的“纳米革命”令人瞩目——自主研发的纳米微球生产设备,打破国外技术垄断,纯度与球化率均达99.9%,成为国产替代的标杆。科翰硅源的高纯纳米硅溶胶技术,让亩均税收从1万元飙升至75万元,书写了“寸土生寸金”的产业传奇。这一些企业背后,是临沭对科学技术创新的极致追求:与中科院共建研究院、设立省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、企业斩获国家技术发明奖……2024年,临沭成功跻身“全省科学技术创新示范县”,创新基因已深植城市血脉。
营商环境是工业强县的“土壤”。临沭以“企业需求”为导向,打出政策、服务、要素保障的“组合拳”。
2024年,临沭县常态化开展县级领导帮扶企业活动;“三证合一”审批、项目建设“中介联合体”等改革,让百事集团项目创下“当月投产、次月纳统”的行业纪录;1780万元扶持资金精准滴灌,惠企政策汇编“一本通”让企业告别“政策盲区”。此外,“工赋临沂”系列培训已经覆盖全县千余家企业,从数字化到管理升级,为企业装上了“智慧大脑”。
站在“十四五”规划收官与“十五五”开局的历史节点,临沭的工业雄心更加澎湃:2025年工业总产值冲刺600亿元,2030年突破千亿大关,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。这不仅是数字的目标,更是产业能级跃迁、城市竞争力重塑的宣言。
从传统产业的涅槃重生到新兴起的产业的拔节生长,从政策红利的精准释放到创新生态的厚积薄发,临沭以“向新而行”的勇气,在工业强县的道路上书写着县域经济高水平发展的时代答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