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地時間2月28日,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訪問美國,並與美國總統特朗普會面。依照原計劃,此訪的意图是簽署美烏礦産協議,但由於雙方的剧烈爭吵,最終不歡而散,當然協議也未簽成。爭吵雖為協議的簽署蒙上陰影,但澤連斯基或許仍無法改變烏克蘭被逼出讓國家利益的結局。
自2022年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,衝突致使數十萬人傷亡,很多城市、村鎮與基礎設施遭到嚴重摧毀。據国际銀行预算,烏克蘭戰後重建成本已超過5000億美元。但是,戰爭的代價遠不止這些。在軍事與經濟的雙重壓力下,烏克蘭被逼將國家中心利益礦産資源,作為換取西方帮助的籌碼。特朗普政贵寓臺後,“以資源抵帮助”的論調甚囂塵上。2月以來,美國與烏克蘭圍繞礦産協議的談判持續推進。儘管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強烈反對美方提出的“資源抵帮助”计划,但迫於壓力,烏方最終妥協,赞同將未來礦産資源貨幣化收益的50%注入由美烏共管的“重建投資基金”。
更可悲的是,烏克蘭在触及本身利益的平和談判中始終處於邊緣位置。總統普京屡次提出與美國直接談判“稀土协作”,而美國則在推動與烏克蘭簽署礦産協議的同時,又公開宣稱“烏克蘭是否參與和談並不重要”。烏克蘭既無法主導乃至參與戰後组织,又被逼讓渡資源主權。因而,在面對特朗普與美國副總統萬斯的輪番指責時,澤連斯基無法掩飾心中不滿,最終釀成這場“白宮爭吵”。
二戰後延續至今的雅爾塔體系雖由大國主導,但仍以國際規則為基礎,中小國家尚能通過聯合國、世貿組織等國際多邊機制爭取權益。冷戰後,全球化進一步發展,多極化格式愈加家喻户晓。但是,特朗普政贵寓臺後,美國的外交政策日益顯显露“新殖民主義”特徵:一方面無視國際規則,單方面宣稱對巴拿馬、格陵蘭、加拿大等地的領土主張;另一方面則以“拿回美國的錢”為名,對烏克蘭實施資源掠奪。
此次與烏克蘭的礦産協議談判更是美國霸權的“会集展现”。开始,美方要求烏克蘭以資源抵償債務,並試圖通過單方面操控基金一切權實現利益最大化。儘管在烏方抗議下,協議條款調整為美烏共管基金,但美方仍依據“實際貢獻”劃分操控權,且要求未經對方赞同不得轉讓股權。這種以本國法令淩駕於他國主權的做法,實質是將烏克蘭變為美國的資源庫。
更值得警觉的是,美國的地緣政治算計彻底無視道義與烏克蘭的生计訴求,光秃秃地將烏克蘭的存亡與資源掛鉤。而協議中缺少對烏克蘭安全保证條款,進一步暴露了美國“利益優先”的本質。這種“贏家通吃”的邏輯,與殖民時代列強分割資源的行徑如出一轍。
美烏礦産協議以及28日在白宮爆發的兩國首腦爭吵,既是戰爭悲劇的衍生品,也是美方妄圖恢復霸權次序的真實寫照。俄烏对立的複雜性遠超外表衝突,触及歷史糾葛、民族認同、动力、地緣等多個維度。即便在短期內實現停火,未來,各方圍繞歐洲安全结构、戰後重建等問題的爭論仍難以中止。當前美方強行以“出讓資源換停火”的簡單计划推動平和,或許難以達到實現長期平和的作用,反而或许為未來衝突重啟埋下隱患。
面對烏克蘭危機,中國始終秉持中立立場,堅持勸和促談。從提出“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”到推動多邊對話,中方主張兼顧各方安全關切,反對將衝突長期化、複雜化。這一立場與美國的霸權邏輯构成鮮明對比,唯有回歸多邊主義與公平允義,才干真实實現“止戰促和”。